电影院如何用优惠活动拴住观众的心?
上周末带女儿去看动画片时,发现售票处排队的王阿姨正在用积分兑换免费爆米花。这个细节让我突然意识到,现在的电影院早就不只是卖票的场所,更像在经营人与人之间的温度。今天咱们就聊聊,电影院怎么用优惠活动把过路客变成回头客。
一、优惠卡片的魔法效应
最近两年各家影院都在推自己的储值卡,但效果参差不齐。万达影城去年推出的「家庭观影卡」就是个成功案例——办卡率比普通会员卡高出40%。这种差异化的设计思路值得借鉴:
- 家庭卡:包含2大1小套餐+每月免费儿童餐
- 学生卡:非黄金时段5折+续杯饮料半价
- 银发卡:早场电影送老花镜清洁服务
卡类型 | 续卡率 | 客单价提升 | 数据来源 |
普通会员卡 | 61% | 18元 | 艺恩数据2023 |
主题储值卡 | 83% | 42元 | 猫眼研究院 |
小心别踩这三个坑
我家楼下影院去年搞的「充值1000送VR体验券」就翻了车。问题出在:优惠门槛太高、赠品与观影无关、有效期太短。后来改成「充300送定制票根收藏夹」,使用率马上提升3倍。
二、让活动自带传播属性
记得去年圣诞,CGV影城搞的「带旧票根换心愿礼物」活动吗?观众用过的票根可以兑换限量版明信片,结果引发小红书2.3万篇自发分享。这种设计巧思比单纯打折高明得多:
- 生日月免费拍摄电影海报同款写真
- 连续观影3次解锁隐藏放映厅
- 片尾字幕扫码收集电影台词盲盒
时间节点要卡准
春节档和暑期档做活动就像炒菜要掌握火候。参考金逸影城的做法:春节前两周推「团圆观影积分翻倍」,除夕当天送生肖纪念票,元宵节还能用积分换汤圆,整套组合拳让二月会员消费额同比涨了55%。
活动类型 | 参与人次 | 拉新效果 | 数据来源 |
单纯票价折扣 | 4200 | 12% | 拓普数据 |
主题互动活动 | 7800 | 37% | 灯塔专业版 |
三、大数据下的精准投喂
常去的UME影城最近给我推了个「周一下午茶套餐」,正好是我带孩子上钢琴课前常去的时间段。这种精准推荐背后,是他们新上的观众行为分析系统:
- 购票间隔分析:判断是随机观影还是固定习惯
- 零食消费组合:发现观众的隐藏偏好
- 座位选择规律:识别价格敏感型观众
上次带爸妈去看《芳华》,影院自动推送了包含怀旧零食的套餐,比直接打折多赚了28元客单价,但老人家反而觉得更值——这就是数据用得巧的范例。
四、会员体系的进阶玩法
单纯的分级会员制已经不够看了。百老汇影城去年试水的「成就系统」很有意思:
- 集齐5部漫威电影解锁限量海报
- 连续三个月观影得导演签名周边
- 带新用户组队观影激活双倍积分
我同事为此专门组了个「打卡小队」,现在他们那帮人每周五雷打不动出现在影院。这种游戏化设计让会员活跃度提升了41%,据说是参考了任天堂的玩家成就系统。
福利要看得见摸得着
比起虚无缥缈的积分,当代观众更吃「实物奖励」这套。比如博纳影城每月会员日送的胶片书签,成本不到2块钱,但社交平台上的曝光量相当于省了15万广告费。
五、把周边商家变成队友
家附近的中影国际城有个绝招——把爆米花桶做成「联盟优惠券集合包」。每个桶身上印着周边餐厅、停车场的折扣码,结果:
- 爆米花销量涨了70%
- 非观影时段场地利用率提升
- 周边商户主动分担宣传成本
这种资源置换的玩法,比单独发优惠券高明得多。上周去买套餐,发现连桶盖上都印了奶茶店的买一送一券,难怪候场区总是坐满人。
六、给观众被宠爱的感觉
有次在万象影城随口说了句「今天好冷」,检票员居然送了杯热可可过来。后来才知道他们的会员系统有「个性化备注」功能,这种细节处理:
- 哺乳期妈妈会被提醒空调温度
- 常买情侣座的自动预留毛毯
- 老年观众购票后收到交通指南
现在明白为什么他们家会员续费率常年保持在85%以上了吧?真正的忠诚度从来不是买来的,而是宠出来的。
傍晚去接补习班下课的女儿时,看见影院门口的LED屏滚动着「张阿姨,您累计为家人买了87张票」。夕阳照在那些温暖的数据上,突然觉得电影院的灯光,比往常更亮了些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