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动征文对于促进企业文化传承的作用

频道:游戏攻略 日期: 浏览:1

活动征文:企业文化传承的无声推手

老张上个月在茶水间叹气,说他们部门刚离职的文案策划小王,花三个月搞的「奋斗者故事」征文活动,阅读量还没食堂菜单高。这让我想起上周末带孩子参加绘画班时,老师说的那句话:「好的作品不是画得多像,而是能不能让人看见画布背后的呼吸。」企业文化传承何尝不是如此?

一、文字背后的集体记忆

活动征文对于促进企业文化传承的作用

去年参加同学聚会,在银行工作的李莉说起件趣事。他们行的「老物件故事」征文,收上来篇泛黄的工作证照片——那是1987年发放的,背面用蓝墨水写着「今日事今日毕」。没想到这张老照片在青年员工中引发热议,现在成了新人入职培训的固定环节。

  • 华为新员工入职必写的《致三年后的自己》
  • 海底捞服务员手记集结成的《温暖的一千种可能》
  • 三一重工车间黑板报上的《机械与诗》专栏

1.1 看得见的文字,看不见的纽带

我表姐在幼儿园工作二十年,她说最珍贵的不是奖杯,而是家长写的「成长观察日记」。企业何尝不需要这样的观察日记?某互联网大厂的程序员吐槽大会征文,意外促成代码规范优化,这种自下而上的文化生长,比贴在墙上的标语生动百倍。

活动征文对于促进企业文化传承的作用

征文类型 参与率 文化触点 数据来源
主题征文 38.7% 价值观具象化 《2023企业文化传播白皮书》
自由创作 52.1% 情感共鸣度 中企联调研数据

二、写作即思考的文化沉淀

楼下早餐店王叔有本「顾客语录」,记录着食客们的随口点评。有次看到条2015年的留言:「油条要是再脆点就更好了」,旁边贴着改进工序的便签纸。这种朴素的记录,不就是企业文化最本真的模样?

2.1 从文字到行动的闭环

某地产公司的「工地故事会」征文活动,让安全员老陈写的《三次差点出事》成为安全培训教材。更妙的是,他们用获奖文章制作成安全警示牌,现在工地上随处可见带温度的提醒。

  • 谷歌的20%时间项目报告文学
  • 顺丰快递员日记改编的《使命必达》微电影
  • 新东方教师教学札记结集出版

三、破译代际沟通密码

侄子所在的电竞公司,每月有「键盘上的青春」主题创作。95后写的《我在战队当保姆》阅读量10万+,让管理层重新理解「后勤」的含义。就像小区里的共享菜园,不同科室的文章在内部论坛自然生长。

传播形式 70后偏好 90后偏好
纸质文集 73% 21%
电子杂志 58% 89%

3.1 文字游戏里的文化认同

朋友公司最近搞的「六个词说公司」微征文,市场部写的「奔跑的咖啡机」成为年度热词。这种轻量化的创作,像极了小区业主群里接龙的诗句,不经意间就勾勒出群体的精神面貌。

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,让我想起某次读书会听到的分享——那家百年企业的档案馆里,保存着从创始人手札到00后实习生随笔的十二万份文字。或许这就是文化传承最朴素的答案:让每个普通人的书写都能找到安放的位置。

网友留言(0)

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