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动策划中的人员分工与协作要点,你真的搞明白了吗?
上周帮朋友筹备市集活动,现场看到负责签到的小妹抱着物料箱满场跑,音响师举着对讲机喊破喉咙,主策划坐在监控台狂灌咖啡——这画面让我想起老家过年包饺子时,擀皮儿的、拌馅儿的、烧水的全挤在灶台转不开身的场景。活动策划的分工协作啊,搞不好比调火锅蘸料还讲究。
为什么说分工像“拼乐高”?
《PMBOK指南》里有个比喻特贴切:项目经理就像乐高说明书,得确保每块积木卡在正确位置。去年某音乐节现场,我亲眼见过舞台组把桁架装反方向,导致灯光组全员加班到凌晨。这事儿要搁做饭,相当于把糖当盐撒进了红烧肉。
活动策划六大核心角色对照表
角色 | 必备技能 | 常见翻车现场 | 救命装备 |
---|---|---|---|
项目经理 | 时间管理、灭火能力 | 把活动日错记成周末 | 三色标记进度表 |
创意策划 | 脑洞清奇、落地能力 | 设计需要会飞的LED屏 | 供应商通讯录 |
协作里的“隐形坑”你踩过几个?
上个月参与车企发布会,就因为流程表上没写清楚摄影组机位布置时间,导致签到区背景板到开场前半小时才立起来。这种坑就像炒菜忘开油烟机,等发现时已经满屋子烟了。
- 致命三连击:
- 微信群里@所有人等于没@
- 口头确认不留文字凭证
- 以为别人和自己生物钟同步
让协作流畅的三大法宝
见过最聪明的团队在控台贴满彩色便利贴,不同颜色代表各小组进度。这法子比二十页的会议纪要管用多了,就跟厨房定时器似的,到点就滴滴响。
- 可视化工具(甘特图要像菜单一样挂在墙上)
- 15分钟站立会(比半小时电话会效率高两倍)
- AB角制度(厨子请假还有帮厨顶着)
传统会议 vs 敏捷站会效率对比
信息同步率 | 问题响应速度 | 成员参与度 | |
---|---|---|---|
圆桌会议 | 62% | 48小时 | ★☆☆☆☆ |
敏捷站会 | 89% | 4小时 | ★★★★☆ |
真实案例:音乐节筹备中的AB角妙用
记得去年草莓音乐节,舞台经理老张突然急性肠胃炎。幸亏执行组早就让小李熟悉了全流程,关键时刻顶上还不忘带着老张手写的“舞台电源隐藏开关位置图”。这种默契,不比火锅店配的油碟配方珍贵?
现场看到灯光组的姑娘们用不同颜色的胶带标记线路,红色是电源线,黄色是信号线,这土法子比什么智能管理系统都靠谱。说到底,好的分工协作就像炒菜时的火候把控,看着不显山露水,少了这分寸感就全不是味儿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