挑防晒霜别犯愁!春雨医生教你一眼看懂防晒指数
最近小区里张阿姨拉着我问:"小王啊,你看我这新买的防晒霜写着SPF50+,带娃去公园玩够用不?"看着她手机里春雨医生APP的防晒科普页面,我突然意识到——原来这么多人都卡在防晒指数选择这道坎上。
一、防晒指数不是玄学
记得第一次买防晒霜时,我被柜姐说的"PA+++"弄得云里雾里。直到在春雨医生看到皮肤科李主任的直播才明白,SPF值就像遮阳伞的布料厚度,专门防UVB紫外线(就是会把皮肤晒红晒伤的那个)。而PA后面的加号数量,则是防UVA紫外线(让人变黑长皱纹的元凶)的持久度。
- SPF15:能阻挡93%的UVB,适合阴雨天出门倒垃圾
- SPF30:拦截97%的UVB,日常通勤刚好
- SPF50+:对付98%的UVB,户外活动必备
春雨医生的贴心提醒
他们的2023防晒指南特别指出:不要盲目追求高SPF值,SPF50比SPF30的实际防护时间只多1小时,反而更容易刺激皮肤。上周我表妹去三亚旅游,就是照着这个建议选了SPF50的防水型防晒,回来居然没晒出分界线。
二、不同场合的防晒公式
春雨医生APP有个智能测试很有意思,输入活动场景就能推荐防晒指数。我试了下发现:
场景 | 推荐SPF | PA等级 | 补涂间隔 |
办公室靠窗坐 | 30+ | +++ | 4小时 |
中午外出吃饭 | 35+ | ++++ | 3小时 |
周末爬山 | 50+ | ++++ | 80分钟 |
数据来源:春雨医生2023夏季防晒指南/中国皮肤科协会防晒白皮书 |
我同事老陈有次钓鱼没注意补涂,结果耳朵后面晒脱皮。后来他照着表格里的"户外垂钓"建议,改用SPF50的防晒棒,现在连钓竿手柄位置都记得抹上。
三、防晒霜的正确打开方式
春雨医生视频里护士演示的手法特别实用:
- 挤出一元硬币大小(别心疼!)
- 分五次点涂再推开
- 耳后和脚背最常漏涂
上次公司团建,前台小林涂了SPF50的防晒还是晒伤了。后来看回放才发现,她涂的量连半颗黄豆都不到。现在我们都笑她是"防晒霜品鉴师"——只闻味道不防晒。
四、这些坑你别踩
春雨医生整理的防晒误区里,有个案例特别典型:张伯伯觉得阴天不用防晒,结果去郊区拍荷花得了日光性皮炎。其实云层只能挡20%的紫外线,这点我查了气象局数据确实吻合。
最近他们新出的《防晒霜成分避雷手册》也很实用,像我这种敏感肌,现在会特意避开含二苯酮-3的产品。原来有些防晒霜的刺痛感不是皮肤缺水,是成分在作怪。
楼下药店王师傅说得实在:"防晒就跟吃饭睡觉一样,要变成肌肉记忆才行。"看着电梯里贴的紫外线指数提示,忽然觉得选对防晒指数就像给皮肤穿了件隐形防护服,管它晴天雨天,出门心里都踏实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