蒙马特高地:巴黎艺术家摇篮的传奇故事
在巴黎北部的山丘上,蒙马特高地像一块未经打磨的宝石,总能让第一次踏足这里的游客发出“原来巴黎还能这样”的惊叹。清晨的面包店飘出黄油可颂香气时,你会看到遛狗的老太太和赶着去画室的学生擦肩而过——这个被称为“艺术家摇篮”的角落,至今还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。
石头里长出来的故事
踩着鹅卵石铺就的斜坡往上走,勒皮克街两侧的灰白墙面上还留着二战时期的弹孔。据《巴黎城市档案》记载,公元3世纪罗马人就在这里建造了供奉战神的神庙,现在圣心大教堂的所在地,当年可是能俯瞰整个卢泰西亚(巴黎古称)的军事要地。
中世纪的神秘面纱
- 1096年:本笃会修士建立蒙马特修道院
- 1134年:法王路易六世在此修建城墙
- 1590年:圣女热纳维耶芙在此祈祷退敌的传说
颜料与葡萄酒交织的黄金时代
1870年巴黎公社时期,市政厅档案显示有超过200名艺术家在此登记居住。雷诺阿当年在煎饼磨坊画《煎饼磨坊的舞会》时,常常用素描换葡萄酒喝。有趣的是,根据税务记录,那时的蒙马特酒馆数量是面包店的三倍。
时期 | 艺术家代表 | 标志事件 |
1870-1900 | 雷诺阿、德加 | 印象派运动发源地(法国艺术研究院资料) |
1900-1920 | 毕加索、莫迪里阿尼 | 立体主义诞生(现代艺术博物馆记录) |
那些改变艺术史的小阁楼
在拉维尼昂街13号,毕加索用三个月时间完成了《亚维农少女》的初稿。现在这栋建筑外墙挂着铜牌,上面刻着“这里曾是立体主义的摇篮”。而街角的洗衣船大楼,当年可是连马桶都要三户人家共用的艺术家公寓。
现代蒙马特的双面人生
如今特特尔广场的画家们依然保持着1900年的传统——现场作画每幅收费80欧元起,但据《费加罗报》调查,他们中只有15%是巴黎美院科班出身。倒是圣心大教堂后巷的涂鸦墙,每周都会更新,最新的热门作品是个拿着自拍杆的蒙娜丽莎。
夕阳把磨坊的风车影子拉得老长,露天咖啡馆里传来手风琴版的《玫瑰人生》。穿皮衣的街头艺人正在调试音响,准备开始今晚的第八场表演。面包店老板把最后几个法棍放进橱窗时,教堂的钟声刚好敲响七下——这就是蒙马特平凡又神奇的一天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