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制定一个有支持性的活动日程:让每个参与者都感到被重视
上个月帮社区组织亲子运动会时,隔壁张阿姨拉着我的手说:“小李啊,上次读书会的日程安排得太赶,我家小孙子中途闹着要回家...”这话让我意识到,好的活动日程不仅要考虑流程顺畅,更要像给朋友准备生日惊喜那样——提前揣摩每个人的期待。
一、先画个“需求地图”
记得去年筹备校友会时,我们先做了个三分钟快速问卷:
- 参会者年龄分布(25岁以下占17%,35-45岁达63%)
- 最期待环节(82%选择“自由交流时间”)
- 体力承受度(43%希望每45分钟休息一次)
1.1 隐形需求捕捉术
观察往期活动录像发现:茶歇时段人们会自发形成3-5人小圈子,这种非正式交流往往产生最多合作意向。于是今年我们在日程中专门设置“随机匹配下午茶”环节,用抽签方式强制交叉组合。
传统日程 | 支持性日程 |
固定休息时间 | 动态休息机制(依据现场体温监测数据) |
统一活动时长 | 弹性时段(预留15%自由调配空间) |
二、时间颗粒度的艺术
上周帮幼儿园设计开放日时,我们把30分钟集体活动拆解成:
- 5分钟破冰游戏(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)
- 12分钟分组创作
- 8分钟成果展示
- 5分钟情绪缓冲(提供静心涂鸦本)
2.1 生物钟对齐技巧
参考《人类效能周期》的研究数据,我们把知识型环节安排在上午9:30-11:00,互动游戏则设置在下午3:00-4:30。现场布置香薰扩散器,在注意力低谷时段释放迷迭香精油。
三、给意外留扇窗
去年企业培训时突发停电,我们立即启动备用方案:
- 改用纸质版案例分析(平时装在应急箱的泛黄文件派上用场)
- 组织户外情景模拟(利用自然光完成角色扮演)
- 建立临时通讯树(指定每组的消息传递员)
此刻窗外飘着桂花香,楼下传来孩子们追逐嬉戏的声音。好的活动日程就该如此——既有精心设计的结构,又保留着让美好意外发生的缝隙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