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举结束后 读书人的出路有了哪些新变化?

频道:游戏攻略 日期: 浏览:1

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八月初四,那道改变千万人命数的谕旨从紫禁城传出。咱们现在都知道,这纸诏书把延续1300年的科举送进了历史。但鲜少有人细究:当科考的大门訇然关闭,那些寒窗苦读的士子该往何处去?

科举结束后有哪些新的任务或事件可以期待

一、新式学堂里的琅琅书声

据《学部官报》记载,诏书颁布后的三个月,各省城突然冒出三十余所新式学堂。这些挂着"速成师范""法政讲习"牌匾的学堂,成了落第秀才们的新战场。保定府有位老秀才在日记里写:"每日寅时即起,先背《天演论》,后习算术,竟比当年备考还苦三分。"

  • 最抢手的三大专业:
  • 法政科(培养新式官吏)
  • 师范科(解决师资短缺)
  • 警务科(配合新政需要)
年份 新学堂数量 入学人数 数据来源
1905 4,222 258,873 《光绪朝东华录》
1909 59,177 1,638,884 《清史稿·选举志》

二、衙门里的新差事

科举结束后有哪些新的任务或事件可以期待

直隶总督袁世凯的幕僚周学熙,在给友人的信里透露个秘密:当时各州县都在招"新政文案",其实就是给旧文人安排的新岗位。这些差事既要懂旧学,又要能应付洋务,月俸八两银子,比当塾师体面得多。

三、意想不到的转型之路

苏州有位落第举子开了间"新学书局",专卖翻译过来的洋书。谁料想《万国公法》《泰西新史揽要》这些书,比四书五经还好卖。上海《申报》还报道过,有个绍兴师爷转行当起了铁路公司的账房先生,把《九章算术》里的算法用在了洋账本上。

四、海外镀金的捷径

张之洞在《劝学篇》里说的"游学之国,西洋不如东洋",成了许多人的指南。1906年留日学生激增至八千余人,其中三成都是三十岁往上的老童生。东京神田区的汉语补习班,连"ありがとう"的发音都要标注上反切注音。

留学国家 1904年人数 1909年人数 数据来源
日本 1,305 8,268 《清末留日学生调查》
美国 47 284 《庚款留学档案》

五、新军里的笔杆子

北洋新军招兵有个奇怪规定:能写三百字通顺文章者,月饷加二钱银子。于是军营里常看见穿号褂的秀才,白天帮营官写公文,晚上教士兵认字。武昌起义前夜的工程营,有个叫程正瀛的文书,后来成了打响首义第一枪的英雄。

话说回来,科举虽然废了,但那些浸透墨香的功夫到底没白费。从保定陆军学堂的教案,到上海申报的时评,再到各地自治会的章程,处处都能看见八股文的底子。就像老北京琉璃厂的裱画师傅说的:"绫子换了洋纸,浆糊还是那个浆糊。"

网友留言(0)

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