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班区域活动结束部分:帮助学生建立目标感
小班区域活动结束部分:帮孩子种下目标的小种子
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,我蹲在积木区看着朵朵把最后一块三角形积木稳稳放上塔尖。她突然抬头问:"老师,明天我能搭个带桥的城堡吗?"这个瞬间,我突然意识到活动结束环节就像给孩子心里埋了颗会发芽的种子。
一、为什么收尾时刻藏着教育金矿
教育部《3-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数据显示,85%的幼儿园教师更关注活动过程而忽略结束环节。但咱们班跟踪记录表明,有意识进行收尾引导的幼儿,三个月后目标达成率提升40%。
传统结束方式 | 目标导向结束方式 |
---|---|
"好啦我们收拾玩具吧" | "今天你发现哪种积木站得最稳?" |
教师主导整理 | 幼儿口述今日发现 |
单纯过渡环节 | 记录成长足迹 |
1. 藏在对话里的成长密码
上周手工区发生的有趣对话:
- 小明:"老师我的飞机翅膀老是掉"
- 我:"那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'翅膀危机'呢?"
- 小明:(思考10秒)"明天我要找更硬的纸!"
二、四个魔法提问公式
经过半年实践,我们教研组总结出这些好用的引导句式:
1. 时光望远镜法
"如果再做一次,你会保留什么?改变什么?" 这个问题让5岁的乐乐在建构区连续三天改进他的"宇宙车站",最后真的做出了带旋转门的站台。
2. 小老师课堂
让孩子教毛绒玩具重复刚才的活动步骤。中班媛媛边给泰迪熊示范串珠边说:"要先找大洞洞的珠子,这个秘密我昨天才发现的。"
3. 目标储蓄罐
- 每人有个透明罐子
- 完成小目标就投颗星星
- 周五数星星换"特权卡"
4. 问题漂流瓶
美术区角落挂着个蓝色玻璃瓶,孩子们把未解决的问题写在纸条上。上周收到这样的字条:"怎么让水彩不混色?——着急的小美",第二天我们就新增了吸水海绵工具。
三、看得见的成长轨迹
这是咱们班实施两个月后的变化对比:
行为指标 | 实施前 | 实施后 |
---|---|---|
自主制定明日计划 | 12% | 63% |
持续改进作品 | 平均1.2天 | 平均3.5天 |
语言表达完整性 | 3-5字短语 | 完整句子+原因说明 |
现在每天放学时,总能听到这样的对话:"妈妈你知道吗?明天我要在沙池挖条护城河!""爸爸,咱们家有没有硬纸板?我要做会站立的恐龙。"
四、常见问题暖心贴士
新手教师常遇到的状况:
- "孩子说不知道明天要做什么" → 提供选择:"你想继续建高楼,还是试试给小鸟造房子?"
- "目标太天马行空" → 把"造真飞机"分解成"先研究翅膀怎么折"
- "总是忘记目标" → 用孩子自制的黏土标记牌提醒
夕阳把教室染成蜂蜜色,小宇蹲在科学角记录豌豆苗的生长。"老师你看!比昨天高了两个格子呢!"他举着画满太阳的观察本,眼睛亮得像星星。窗台上的风车轻轻转动,带着孩子们的小目标悄悄生长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