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区元宵节活动策划:让语言表达“活”起来的5个妙招
正月十五的灯笼还没挂上树梢,王阿姨就在业主群里发语音:"今年元宵活动可得整点新花样,去年猜灯谜那话筒滋啦滋啦响,张大爷念谜面跟念经似的!"这话让我想起去年社区猜灯谜时,有位工作人员举着打印稿念:"请参与者遵守活动秩序...",结果现场小朋友追着灯笼跑,家长忙着拍照,根本没人注意听。
一、把"官腔"换成"家常话"
在朝阳社区做过8年活动策划的李姐常说:"通知不是红头文件,得让人听着像邻居喊你吃饭。"对比这两个通知版本:
传统版 | 改良版 |
"请各位居民于正月十五18:30准时参与元宵游园会" | "李大厨的芝麻汤圆18:30准时出锅,来晚了可要排队等第二锅喽!" |
"活动现场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" | "带着熊孩子来的家长,记得把'小炮仗'留在家哈~" |
1.1 活用方言词汇
在成都某社区,工作人员用"摆龙门阵"代替"座谈会",报名人数增加了40%。但要注意避免使用晦涩的俚语,比如北方社区用"唠嗑"比用"哨磕"更易懂。
二、让文字带着温度说话
去年元宵节,杭州某社区在邀请留守老人时写道:"王师傅,您拌的桂花馅儿可是咱们小区一绝,今年元宵厨房需要您这位'定海神针'!"结果不仅王师傅准时到场,还自带了三瓶珍藏桂花酱。
- 情感公式:具体称呼+共同记忆+适度夸张
- 反面案例:"请各位居民积极参与"(缺少情感触点)
2.1 节气化表达
参考《中国传统节日志》中的表述方式:
- 把"活动开始"说成"掌灯时分"
- 用"月上柳梢"代替"晚上7点"
三、给传统穿上新衣裳
我们在海淀社区尝试过这些创新表述:
传统元素 | 现代表达 | 参与率变化 |
猜灯谜 | 元宵解谜大作战 | +65% |
舞龙舞狮 | 非遗Live秀 | +43% |
四、把话筒递给居民
成功案例:上海某社区在征集节目时,用小程序发起"我要上元宵"语音投稿,保洁阿姨用家乡话录的童谣获得327个点赞。关键是要留出表达缺口:
- 在通知末尾加"你希望看到什么节目?"
- 设置"灯谜由你定"投稿通道
4.1 制造话头的小技巧
参考《社交传播学》中的方法:
- 在公告里埋"彩蛋":"现场有位神秘嘉宾,猜中他身份的可得双份汤圆"
- 使用悬念式标题:"今年元宵,三号楼要搞大事情..."
五、把通知变成路线图
对比两种指引方式:
常规版 | 场景化版 |
"猜灯谜区设在社区广场" | "闻着糖炒栗子香味走,看到红灯笼阵就是谜语大本营" |
"凭券领取元宵" | “拿着盖过章的游园地图,到冒着热气的帐篷换碗甜糯” |
春寒料峭中,社区活动中心的红灯笼已经挂起来了。张大爷戴着老花镜在调试话筒,这次他准备用天津快板报谜面:"竹外三两枝,打一冬奥选手——您猜是谷爱凌还是苏翊鸣?"窗外的积雪正在融化,隐约能闻到食堂飘来的桂花香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